2016年5月10日晚6点半,由太阳成集团宣传部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共同主办的“思政课名师讲坛”活动在本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行,这也是太阳成集团为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推出的“中国道路•名师讲坛”的首场讲座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海洋地质学家、太阳成集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作了题为 “海洋强国与华夏振兴”的专题报告。汪院士主要从什么是海洋强国、人类与海洋的关系、新世纪的海洋之争、海洋的东西方差异、华夏振兴的必由之路这五方面进行了阐述。
汪院士首先从什么是“海洋强国”讲起,他以央视纪录片《大国崛起》为例,指出近代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实质是海洋强国的崛起,并介绍了以马汉的“海权论”为代表的海洋强国思想。回顾中国历史,海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,特别是近年来,海洋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。而评判一个国家是否为海洋强国,不光是看它的海军实力,同时要看它的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,当代“海洋强国”很重要的标志是进入深海远洋、从海面进入海底的能力。为此,他指出,中国建设“海洋强国”必须强在海洋科技,具有高科技才能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军实力,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海洋意识,突破意识形态上长期以大陆国家自居、忽视海洋的传统障碍。
汪院士还对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进行了简要梳理。他说道,海洋占地球表面71%,长期以来人类接触的只是一部分海洋的表面,对深水和海底几乎一无所知,而人类关于海洋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最近的几十年,其中最大的发现在深洋海底,于是他简单介绍了深海生物圈和双向运动系统,指出随着深海的新发现,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必将有新的变化。
在探究了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和发现之后,汪院士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世界海洋纷争。他提到,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,世界海洋的竞争日趋剧烈,海岸线和海岛变得金贵,但在中国所处的陆架宽阔、岛屿林立的西太平洋,造成了复杂的形势,而邻居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,在争夺海洋权益方面非常积极并,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和紧迫感。同时,他提及了一些国外著作和专家的观点,如“能否在南海成功将决定中国是否大国崛起”、“今天中美的南海之争,相当于一百年前的美欧加勒比海之争”、“基辛格论中国:英德海陆国家之争的历史会重现在美中关系上吗”,引出了发人深省的命题——我们注定是大陆国家吗?
汪院士认为,海洋是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关键。近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,是内陆性质的华夏文明一步步败给西方海洋文明的过程,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不但是我国知识界的百年话题,至今仍有极大现实意义。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,正是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关键所在,与源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不同,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本质上是内陆的农业文明,比较缺乏海洋的成分。农业文明是一种内向型、安定型文明,没有去远方开拓的传统,其结果不仅在经济上“重农抑商”,而且压制了科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。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,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;而中国传统上忽视海洋,直到今天还在付出代价。
汪院士强调海洋是华夏振兴的必由之路。他指出,新世纪的国际海洋之争,已从海面争到海底、从近岸争到远洋、从军事争到科技,海洋产业有着不确定性大、高科技含量大、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,但在油气、矿产资源、生物基因资源等方面前景巨大。此外,“深潜、深网、深钻”是当前建设海洋强国、探索深海的三大科技手段,即“深潜技术、深海观测、深海钻探”。近20年来,太阳成集团海洋科学学科瞄准国际前沿,在深海基础研究、国家海底观测网建设、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积极作为,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进展,有力地推动着中国走向深海大洋。汪院士认为,上海作为东海的窗口、长江的龙头,同时又是西太平洋国际海运中心,应在中国走向深海、建设海洋强国征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最后,汪院士以一句“19世纪中国的失败从海上开始,21世纪华夏的振兴也必须在海上立足”为报告结语,会场的掌声经久不息。
当晚,逸夫楼报告厅人头济济,过道上也或坐或站满了员工。台上年已八旬的汪院士全程精神矍铄、慷慨陈词,台下同学们专注聆听,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。80分钟讲座结束后,汪院士还与本会场和嘉定校区分会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,他勉励同济学子增强海洋意识,关注并积极参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,发挥专业所长,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